有朋自远方来一一专访姜伯驹教授
刘太平:是否有和俄国人交流?
姜伯驹:没有, 当时中俄两国已经交恶了。所以当时就是江泽涵先生主持一个seminar, 而我当时是一年轻教员, 下面便是学生了。而1962年所接触的那批学生, 他们已经改成6年制了。因为当时国家处于不利的情况, 和美、俄的交情均不好, 因此谈不上有什么国际合作。但由师生一起作研究的角度来说, 气氛很好。
刘太平:我知道当时的微分方程的seminar也是进行的很热络。
姜伯驹:各方面皆是如此。在1957年以前主要是培养学生, 而这个基础对后来发展相当重要。
刘太平:所以1962-1966年对你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一段?
姜伯驹:其实只有1962-1964年研究数学, 后来便因农村的「四清运动」下乡去了。主要便是下乡「受锻炼」。所以虽然文革是1966年才开始, 但在更早之前便已有此走向。
刘太平:您1957年毕业至1978年文革结束气氛回复正常, 这么长的时间, 真正能专心学数学、研究数学的时间似乎不多?
姜伯驹:确实, 我耽误了许多时间。
刘丰哲:您刚提到发生政治运动后, 即和外国隔绝了, 那么如果要发表研究结果, 是发表在何处呢?
姜伯驹:在北京有几个数学杂志, 有数学学报, 如「中国科学」、「科学纪录」等。
刘太平:当时因为和外界隔绝, 办杂志、学报的气氛反而好, 现在和外界有了交流, 生态环境改变, 气氛反而不如以前, 比方说, 杂志较不好办了?
姜伯驹:以前好的稿件留在国内, 现在好的稿件则流到国外了。
刘太平:您作研究, 主要部分是文革前或文革后?
姜伯驹:文革后。因为文革前仅是几段时间。
刘太平:文革结束时您几岁?
姜伯驹:41岁。
刘丰哲:听说您在文革期间, 曾到乡下教学?
姜伯驹:没有教学, 到乡下去劳动, 很累。每天做很重的劳动, 便是像我身体不大好的人, 每天都能吃很多饭。
刘太平:可否谈谈姜立夫先生在这段期间的情形?
姜伯驹:他当时由台北到了广州, 因为当时国民政府还在广州, 因此他便任职于闽南大学数学系, 后来广州几所大学合并为一综合性大学, 即中山大学, 所以后来他就是中山大学的教授。但至1955年, 父亲的身体不好, 上课时心脏病犯, 所以后来便不在讲台上课了, 研究生到家中指导, 但当时因为气氛不好, 也没人在作数学了。
刘丰哲:所以您大部分时间是和父亲分开的?
姜伯驹:是。
刘丰哲:我印象中, 姜立夫先生是作代数方面的?
发表回复